第123章 第 123 章(2 / 2)

可见这群蛀虫有多可恨

现场的群众赶紧闹了起来,逼问铺子里的护卫和大掌柜。

“掏空国库的蛀虫究竟有谁”

“请将他们的大名写在白纸上,铺子里的各位请放心,我们都是斯文人,没有任何恶意,也做不出蛮横的事,不会去他们家闹事。最多给他们写个挽联,送到他们家聊表心意”

大掌柜心道都要给人家送挽联了,还叫没有恶意

恶意满满还叫聊表心意,说得比唱得还要好听。

大掌柜朝人群拱了拱手,在火上浇了一桶热油。

“对不住各位,我上有老下有小,实在不敢得罪那些贵人。还望各位多多包容,多关注一下詹事府新出的怀表和座钟”

听听这话,那些贪官污吏着实可恨,这是詹事府的铺子,大掌柜是太子的门人,还要担心被他们报复

现场的呼声越来越高。

“写名单吧,我们都在等”

“快写名单”

“写名单”

“写名单”

“”

现场的人越聚越多,后来的人不明所以,就有吃完整个瓜的热心群众给他们科普,后来的人马上就炸了。

眼看着场面即将失控,铺子里的人纷纷对视。

还能怎么着赶紧关门啊

吃完了整个瓜,又有托混在人群里控场,现场的人在气愤也不敢砸詹事府的铺子,毕竟那帮蛀虫与太子无关。

在蛀虫的衬托下,太子真是个为国为民的好太子。

不不对,他们没资格跟太子相提并论

事情闹得太大,还传到宫里惊动了康熙。

命九门提督凯音布去维护秩序,民愤待平,不可强行镇压,以免百姓暴动,另让丰台大营随时待命。

之前还说得好好的,五年前詹事府造出玻璃,太子虽然提及国库欠银,但他的态度很平和,也只是私下限制。

还有上回跟四阿哥将欠银数目呈到御前,四阿哥的模样有些气愤,太子心态很稳,也是他安抚了四阿哥。

才短短一个多月,怎就行事这般激进

突然对群臣发难,让百姓躁动不动,事情闹得那么大,他有想过如何收场吗那些官员该有多恨他

康熙气那些官员不争气,也气太子不计后果。

可还是要替他收拾烂摊子。

今日是皇后千秋,没有大办,但太子和众多皇子都在钟粹宫给皇后贺寿,康熙不好在皇后寿宴上教训太子。

他沉着脸道“魏珠,去钟粹宫将太子找来”

魏珠窥了眼他的脸色,赶紧俯身道“奴才领命”

钟粹宫里热热闹闹的,几位搞事的皇子消息没有康熙那么灵通,还不知道宫外引起了民愤,都在嘻嘻哈哈的笑。

魏珠过来找人,几个搞事的皇子心里一突。

太子给了他们个安抚的眼神,“哥哥去去就回。”

大阿哥不在,他是最大的哥哥,剩下的全是弟弟。

几个弟弟瞬间安心了。

他们是安心了,康熙憋了一肚子火要发,等太子一进殿中,魏珠立刻对殿中的奴才使了个眼色,让他们出去。

顺便将门带上了。

康熙冷眼看着太子,太子不为所动,让他看。

良久,康熙在冷笑“你是嫌储君的位子坐得太稳了”

太子道“儿臣绝无此意”

“无此意,你给朕闹出这么大的事。若有此意,岂不将大清翻了过来是朕小瞧你了,一直当你是个稳重的,却没想到你比谁都能闹事。这一闹,连丰台大营都要出动了”

康熙指着太子怒骂。

“皇阿玛过誉了。”太子道。

“朕没夸你京城里激起了民愤,百姓们闹起来了。若有乱党从中作梗,你可知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民愤是针对蛀虫,而非大清,皇阿玛无需担忧。再者,儿臣相信皇阿玛的能力与手段,不会给乱党机会”

“朕是不是该感谢你这般看得起朕”康熙讥笑反问。

“儿臣只是实话实说。”太子道。

“呵你”康熙站起来指着他,半分钟没说话,再开口就是连名带姓地喊太子“爱新觉罗胤礽,闹出这么大的事,你竟无悔意你当朕非你不可,没有其他继承人是吧”

“儿臣并无此意。”

见康熙一身气息越发沉郁,太子回以冷笑。

“儿臣原本没想把事情做绝,是他们欺压到儿臣头上,口出恶言诋毁儿臣的弟弟,儿臣不想再听人说小六命不久矣。若连亲弟弟都护不住,这储君儿臣不当也罢”

太子没有供出几个弟弟是帮凶,一个人把事情揽了下来。

即便另几个弟弟不来凑热闹,他自己也会把事情闹大。

那是他两辈子的亲弟弟,他会护着他

听了最后一句话,康熙瞳孔猛地一缩。

早在很久以前康熙就知道太子有多宠弟弟,不但如珠如宝地哄着弟弟,还多次踩着他给自己塑造好哥哥的形象,他甚至怀疑过太子是捧杀胤祜,有心将弟弟养废。

今日一看,是他想错了,他这个儿子就是个疯子

碰到弟弟的任何事,他能发疯

“你以为你是为他好你现在是太子,今日之事足以让群臣恨死你了。他日,你若不是太子了,你今日树立的敌人,能放过你和你弟弟你是在害他,是在给他招恨”

太子嘴角微扬,无所畏惧。

“真到了那一天,还望皇阿玛看在多年父子之情的份上,放儿臣与小六一条活路,允许我们去海外求生”

一句话又踩了康熙的爆点,“你个逆子”

他捞起砚台就砸向太子,砸在太子肩上,乌黑的墨汁洒了太子一身,太子也不呼痛,低头看了衣脏污的衣裳。

康熙以前再生气,也只是扔折子砸他。

气到拿砚台砸儿子还是第一回。

“所以,你早就在谋划了”

“你出资建立威海水师,声称为了大清攻打海外,真正的目的是想带你弟弟远走海外你置朕于何地”

“朕还不如马上赐死你省得将来你逃之夭夭,有你这个儿子也跟没有一样,还要带走朕另一个儿子”

“朕欠你的”

康熙几乎暴怒,一声声怒吼。

魏珠贴着门,隐约听到康熙的怒吼的,就吓得一抖。

“皇阿玛误会了,儿臣想攻打海外,绝无私心。”这一句太子说的是实话,“但亲弟弟只有一个,他过得好,儿臣不会带他到处飘。若他过不得好,儿臣身为哥哥本该照顾弟弟。”

康熙听了又想砸他了。

“朕的儿子,他有阿玛有额娘,要你来充大”

“有皇阿玛相护,自然是最好的。”

康熙将他油盐不进的态度看在眼里,惹下这么大的事,他毫无悔意,声称要带弟弟远走海外,还不觉得愧对他。

真的是个疯子

“滚出去”

等太子走后,康熙依然怒气未平。

今天京城百姓闹事,逼得欠银官员归还欠银,过阵子风波平息了,所有的矛头都会对着太子,有他有苦难言的时候。

但一想到太子早就在谋划要带弟弟出海,康熙只能憋着满腔怒火替他收拾烂摊子,把事情揽到自己身上。

当天中午,康熙一连罢免了几个欠银的官员。

又命其他人尽快归还欠银,免得丢了顶戴花翎。

康熙表明了态度,又是罢免官员又是主动催债,落到外人眼里,詹事府玻璃铺子搞的事就是他授意的。

若是平常时候,指不定有人会跑到康熙面前哭穷。

但今时不同往日,康熙态度强硬催债,且民心不可违。

那帮欠银官员终于慌了。

一个个从衙门跑回家,赶紧到库房里找银子,再找账本算算这些年从国库借过多少银子,也不知道家里的银子够不够还。

欠银少的或家底丰厚的,算完账多少松了口气。

但那些欠银多,家里的银子不够还欠银的,就开始找家里值钱的东西了,挑挑拣拣准备卖东西筹银子。

问题是大家挤在一块筹银子,一些古董字画很难脱手。

一来,卖东西的人太多,古董字画太多没人吃得下。

二来,他们越急着筹钱,买家越是拿乔,还要死命压价。

碰到买家趁火打劫,古董字画的市场也被搅浑了。

眼看着卖东西的人家越来越多,价格也越压越低。

到底是要脸,出来卖东西的都是下人,价格落差太多,只能回府问过自家主人的意见,再回来买家又降价了。

真的是一会一个价,又不得不卖。

卖完古董字画,筹到的银子远远不够,又来卖珠宝。

还有人卖良田、卖宅子。

急着出手又因为量大,只能贱卖。

京城里一片呜呼哀哉。

太子早有准备,拿着大笔银子给伴读,让伴读帮忙买地。

送上门的羊毛必须要薅,买来送给自家弟弟。

幸好詹事府的玻璃不卖给欠银官银,否则玻璃的市场也会被搅浑,真的是一群老鼠屎,搞砸一个又一个行当。

筹钱的官员着急上火。

银子够还的人来到户部想归还欠银,也遭到当头棒喝。

他们带着银子来到户部,才知道人心险恶,欠银是四阿哥在管,账本锁在户部一间屋子里,钥匙在四阿哥手里,今日是皇后娘娘千秋,四阿哥在宫里给皇后娘娘贺寿。

他手下的一帮人今日也不见人影。

还钱的官员没有一个是傻子,这是明晃晃地针对。

银子不够还的官员在急着四处筹钱,他们这些有钱不还的人也没有好果子吃,就是在打他们的脸。

有钱不还,都是些什么东西

他们以为想还就还,不想还就不还,谁给他们的脸

现在想还了,找不到门路了。

来户部归还欠银的官员成群聚集在一起。

一个个哭丧着脸,詹事府推出玻璃的时候有人想还,又怕得罪人,不想当出头鸟,一拖再拖,拖了五年险些把自己拖死。

有人贴在至交好友耳边“好想放火把一屋子账本烧了”

烧了账本大家一了百了,省得在这里折磨他们。

好友赶紧劝他“别说胡话。咱们又不是还不上。那些还不上的人还没走上这一步,咱们急什么”

顿了下,又告诉他“这些账目四阿哥带着手下先是算了一遍,算完之后又花了大量时间核对了两遍,还抄了一份备着。便是烧了这一屋子账本,人家手里还有一份。”

说要烧账本的官员倒抽了口凉气。

好友又道“万寿节前已算清所有账目。等到五月才呈到御前,你想想这多出的一个半月他们在干嘛。”

“四阿哥好本事,也沉得住气”

“唉,哪是四阿哥年初一群皇子扎进户部算账,除了皇上授意的,四阿哥哪有本事使唤其他皇子”

说起来是这个道理,所有在读书的皇子都在户部算账。

区区四阿哥是没这个本事。

除了皇上,不会有其他人了。

闹到现在,他们能怎么办

皇上摆明了要治他们,突然发难不给他们准备时间,还不给还银子的门路,他们只能带着银子进宫请罪,趁早把银子还了。

怕再闹下去真的会丢了官帽,也怕在民间名声扫地。

这些欠银官员说白了就是贱性,给他们点脸面,他们一个个当自己是大爷了,手里有钱也不还,还要再借。

给他们个厉害的,马上就屈服了。

于是,当天下午就有一批官员带着银子想要进宫面圣。

闹到这个地步了,康熙替儿子背了黑锅,肯定要一背到底。

这群进宫还债的官员被晾在宫门口,烈日当头本就难熬,还伴随着心理折磨,时刻担心自己的顶戴花翎。

康熙迟迟不见他们,更是坐实了是康熙授意的。

太子和四阿哥完美脱罪,所有的锅康熙一人背了。

康熙对朝臣仁慈的时候,还要在意一下名声,一旦他强势起来,这些原本仗着他仁慈的朝臣们谁也不敢违逆,再加上骂名被欠银官员背了,也骂不到康熙头上,名声也不算事了。

在宫门口一堵,就是整整一下午。

归还欠银的官员能怎么办

只能跪在宫门口,继续求见。

人越来越多,临近天黑,有人一下午水米未进,已经摇摇欲坠了,眼看着就要撑不下去了,康熙这才召见他们。

在场的还有一群皇子,像看猴戏一样在围观他们。

这些朝臣何时那么丢过脸

却不得不跪地请罪,请罪的呼声连成一片。

在户部受过罪的阿哥们轻轻地吐了口气,终于舒坦了

想当初他们每天看账本看到两眼昏花、头昏脑胀,脑袋里全是一个个的数字,跟个幽魂一样走路像在飘。

眼前这群人,就是害他们受苦的罪魁祸首。

罪魁祸首伏法,状态不比算账的他们强,总算出了口恶气

太他爹的解气了

在场的皇子一个个挺直了腰杆,嘴角挂着笑,感到骄傲。

没去算过账的三阿哥也很高兴,詹事府的铺子外张贴的红纸是他打的草稿,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在里面。

康熙骂儿子是一把好手,骂起朝臣时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指着下方跪成一地的朝臣就在唾骂。

“你们这些人,都是大清栋梁,是朕为之倚重的朝官,也是百姓的父母官朕优待朝臣,给你们开了方便之门,让那些家里揭不开锅的人能借点银子应个急。朕出于一片好意,你们却将国库当成了自家的私库,恨不能搬空国库”

“在自称大清的栋梁时,你们不感到羞愧吗”

“你们哪来的颜面面对朕你们对得起朕的信任、对得起身上的官服、对得起全大清的百姓吗”

之前对面太子时,康熙憋了一肚子火,正好撒在他们身上。

眼前这群人搬空了国库,还造谣诋毁他儿子。

太子亲口说过,若在大清没有活路,他会带着弟弟去海外飘荡,康熙绝不质疑这句话的真假。

只看太子为了给弟弟出口恶气,就能出手对付朝臣,就知道他较起真来一定能做到带弟弟出走的事。

一个是他培养多年的继承人,一个是他宠爱多年的儿子,还是他仅有的两个嫡子,光是想想两个嫡子也许哪天就被逼走了,康熙就有骂不完的人,想把那些人骂到入土为安。

“朕对你们还不够仁慈吗你们是怎么回报朕的”

“一个个家里不缺银子,还要搬空国库的银子。你们存的是什么心百姓遭遇天灾,国库掏不出银子赈灾,你们睡得踏实吗你们从国库里拿出的每一两银子,都是百姓的血泪。你们花的不是银子,是在啃百姓的血和肉”

“你们愧对朕的信任愧对天下百姓你们想想自己刚入官场时的雄心壮志,再摸摸自己的良心,你们的心何时染黑的你们最愧对的人是你们自己是你们的初衷”

“你们枉为臣子枉为人”

“”

康熙开起火来,就停不下来了。

骂得底下的朝臣痛哭流涕,一个个都抬不起头了。

一群皇子害怕地缩了缩脖子,和其他兄弟交换了一个眼神,敢情皇阿玛骂他们的时候已经在控制自己了。

是他们错怪皇阿玛了。

皇阿玛最多骂他们不孝子和猪脑袋,对比一下被骂不配为人的朝臣,皇阿玛对他们真的太仁慈了

胤祜星星眼,还悄悄竖起大拇指。

中国话真是优美又动听,特别是骂人的时候,跟仙乐一般悦耳,再配合底下这群老赖的哭声,效果绝了

可惜没饭给他吃,否则他听这些声音下饭,肯定多吃两碗。

胤祜瞄上了御案上的点心碟子。

没有饭,吃点心将就一下吧。

趁着无人注意他,胤祜蹑手蹑脚地靠近御案,将碟子端走,找了张凳子坐下,又对魏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