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此次派去日本的楼船虽然没有装载任何货物,但楼船本身材料毕竟放在那儿,而且由于甲板上的楼房是在靠后位置,为了保持船只的吃水平衡,即便是空仓运输也必须带上配重,如今它的重量甚至高于普通货船。
因此,在没有风力驱使,只靠人力的情况下,这艘大船在众人焦急盼望的视线中足足挪了半天。
这样可不行啊,直沽港被大陆和辽东半岛包围,凸出海岸线的辽东半岛能够有效阻挡东风,因此楼船如今的速度还是在基本无风无洋流阻力的情况下走出来的。
如果单靠人力就只有这个速度,那么大明的船只永远也别想用正常手段抵达澳洲,这航速根本就跑不赢洋流和逆风。
该想个办法改建一下船只,或是想办法利用逆风。
他记得在后世有一种已经成为运动娱乐的帆船运动是通过变换船帆的迎风面在逆风时候也能走z字型前进的,不知道这种灵活的风帆能不能装在大船上。
不过,如果在大船上装上这种不固定的风帆,那也意味着对于船桅的原材料硬度有了更高的需求,以如今主要以木质为原材料的工艺手段能不能做出力扛大风的船桅
嗯,这个不是他要考虑的问题,有了被废除匠籍的医匠珠玉在前,大明如今大部分的匠人都股足了劲要做出一番事业,想看看能不能也讨个废除匠籍的恩典。
虽说大部分的匠籍不如医匠那么吃天分,靠着熟练度的上升也能勉强应付政府需求,但若是可以,这种熟能生巧的技能没人想有。
就像现代的每个人都知道照着字帖练字写多了自己的字一定会变好看,但基本没几个人能坚持下来一样,不少匠人们也是一样的,他们比现代的孩子苦逼就苦逼在没的选择。
对着自己不爱且没天分的事业还要使出一百八十分的力道什么的,真是太让人讨厌了。
虽然自己已经走到了这儿没得选择,但如果可以的话,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再受这份罪。
于是在这种全力发挥下,大明工匠这些年来的种种发挥创造已经惊到木白好几次了,所以现在,他已经养成了不去想他们能不能做到,只要给钱给支持就行。
顺带说一句,被废除了匠籍的医匠们也并没有像很多朝臣以为的那样出现断层,相反,在没有了“铁饭碗”之后,现在这些在职的医匠忽然生出了巨大的传承热情。
可能是看着自家的崽一个个都欢脱得奔向新世界,完全将家业至于不顾,生怕自己的绝学会失传的医匠们着急起了传承大业,偏偏医者的收徒是所有职业中最复杂最漫长的,光是观察人的品性就得花上年的时间,于是这些医者不得不走上了著书立学之路。
这本不是一道容易的道路,就像是罗老先生此前寻求出版时屡次撞得头破血流一样,医术这东西也是一个冷门小众的学科,在销量上毫无优势,当然也不会有出版社喜爱。
但恰巧现在的出版社刚被整顿过,上头要求他们自己划出道来,且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虽然不太明白社会责任是个什么说法,但大家莫名就是能够意会当中的意思。
给医书出版就算是刷官方好感度了,毕竟现在大家都等着官方的大订单呢,出几本医书虽然肯定亏本,但这算是事前投资,有官方的好感度可是比花多少钱都重要。
这个道理但凡是脑袋不打结的都能想得通,于是不过短短一年,市场上便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了各种医书,但医学这个东西全靠个人传承和理解,难免良莠不齐。
这些出书的人当然也会看别人的书,于是就在书籍数量增多后没多久,医者之间的讨论和反对便出现了,除了登门拜访求教或是掰头的,大部分只能通过出版者联系。
这样的次数多了之后,有一家会来事的出版社干脆给自家作者排了个小页,专门刊登这种一来一回的讨论或是辩论,居然比起正经书籍更受吃瓜读者们的欢迎。
在这个娱乐匮乏的时代,这群大部分不会医术的吃瓜读者为了能凑热闹居然还自发得学起了相关知识,在这种擂台从一两个医者到了南北东西之后,这种小页的销量竟是渐渐超过了医书本身,甚至渐渐成为了发行定例。
有几家书局甚至从官方的邸报和南宋曾经流行过的小报中获得灵感,悄悄伸出了试探的脚爪子。
然后他们很快接到了官方的约谈。
华夏的第一份报纸诞生于唐朝,其鼎盛时则是在两宋,但无论是哪个时代对于民间的报纸传播都极为严格,有记载的民间报刊要到宋时才正式出现,不过很快就被管控了起来。
对于大部分老百姓来说,书籍的价格过于昂贵,而且一本正经得距离生活太远,小报则要亲近的多,价格便宜内容接地气,也不太会用生僻字,最重要的是趣味和八卦十足,可以成为日后聊天的谈资,相当的实惠。
但小报和书籍的存在不同,书籍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传播知识,并不以销量为目的,小报却是纯粹的商业行为,在宋时就曾发生过无量小报胡编乱造虚假新闻,在那个名声大过天的时代,造成了相当糟糕的结果。
这也就算了,当时的小报编辑为了销量,甚至还有人报告边关军情,一度引起了各种混乱和社会问题,最后即便是对民的管理松弛人性化出了名的大宋也开启了一刀切,除了官方的邸报外不允许任何私人印发的报纸发行。
这点在大明自然也是一样的,但流行就是个轮回,洪武帝推行了十余年的基础教育让民众的识字率上升到了一个新高,他们也有自己的精神需求。
民间小报虽然有很多缺点,但也的确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引向导作用,前提是得好好的引导和监管。
现在这些小报的切入点是医疗,算是个很不错的开头,于是在官方的指导下,这些民间的小报上渐渐出现了国家允许公开的时政新闻。
这种形式在未来如何还不好说,但起码有了放宽民风的迹象,这就是好事。
譬如这次被提前公布的召回行动就是如此,小报在官方授意下提前半年就刊登了相关信息,希望大家若是家人在被倭寇掳掠或是知道相关情况的联系一下官署,如此也能帮助这些归家的受害者快点找到家。
现在,有一百三十多户人家等在港区,他们是千里迢迢从大明的各处来到直沽港的受害者家属。